仲夏時節,在內蒙古科爾沁右翼中旗(以下簡稱科右中旗),綠海連天的科爾沁草原、風光旖旎的五角楓生態旅游景區、霍林河兩岸集中連片的5萬畝稻田……一幀幀、一幅幅宏大壯闊的畫面讓人陶醉不已。
近日,記者跟隨“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主題采訪團走進被譽為楓情馬鎮的私密空間科右中旗,深入企業、嘎查,實地探訪當地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的殷殷囑托,緊緊扭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凝心聚力謀發展的生動實踐。
牽住“牛鼻子” 做好“牛文章”
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也是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分享的動力源。近年來,科右中旗立足肉牛產業發展優勢,通過“引進來、走出去”、延鏈強鏈,不斷做好“牛文章”,讓農時租會議牧民走在鄉村振興路上底氣更足。
屠宰、排酸、分割、速凍、包裝、入庫……走進位于科右中旗的內蒙古華陽牛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現代化的屠宰加工生產線上,工作人員分工協作趕制訂單,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2023年5月,總投資2.7億元的華陽牛業20萬噸牛肉加工冷鏈物流項目優質肉牛屠宰加工生產線建成投產。該項目的投入運營標志著科右中旗肉牛產業鏈上下游實現有效對接延伸,打通了肉牛全產業鏈的“最后一米”,形成從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到屠宰加工、冷鏈物流、市場流通全鏈條發展新格局。
“華陽牛業運營一年來,實現了3個目標。一是達到年屠宰10萬頭、年配送20萬噸優質牛肉的生產加工規模。二是通過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社+農牧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初步實現了周邊農牧戶與大市場的有效銜接。三是帶動蒙古族、朝鮮族、漢族等群眾180余人次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小樹屋”華陽牛業副總經理王治濤說。
吳巴根那是科右中旗巴彥呼舒鎮西日道卜嘎查的養牛戶,也是吳巴根那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據介紹,現階段合作社有社員105人,肉牛存欄1500多頭,可帶動社員年增收1萬元以上。
談及華陽牛業對合作社的影響,吳巴根那說:“以前,合作社的牛要拉到山東去賣,一頭牛的成本要增加200元左右,現在自己開輛小車把牛拉到華陽牛業就可以了,節約了不少支出。另外,華陽牛業還為合作社提供免費的技術指導,我們的養殖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我之前是瓦匠,碰到惡劣天氣,就沒活干了。現在在華陽牛業擔任飼養員,不管春夏秋冬,工資都有保障,還管吃管住。當前一個月保底收入6000元左右。”科右中旗吐列毛杜鎮巴仁巴音烏蘭嘎查農牧民王長林說,“進廠以來,我的普通話水平也得到很大提升,現在跟大家溝通起來基本沒問題。”
傾力惠民生 真情暖民心
群眾幸福高聲呼,好來寶里贊黨恩。
黨員干部一條心,再創輝煌新佳績。
……
藍天白云下,科右中旗巴彥茫哈蘇木哈吐布其嘎查“石榴籽”鄰里文化大集熱鬧開演,蒙古族、漢族等群眾圍坐一起,以文藝匯演的形式,歌頌新時代的美好生活。活動現場,農牧民佟包亮用蒙古語和漢語演繹了一段蒙古族傳統曲藝好來寶《跨“門檻兒”說“心坎兒”》,贏得陣陣掌聲。
為弘揚中華文化、共筑各族群眾共有精神家園,科右中旗持續組織開展“石榴籽”鄰里文化大集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潤物無聲中增強民族凝聚力,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秀”出看得見的幸福感。
“哞哞……”記者循聲來到一個養牛場,見到正在忙碌的農牧民呼斯樂。“只有這一個牛圈是我家的,我們嘎查的牛基本都在這個養殖小區飼養。”問及現在的生活,呼斯樂滿臉憨笑,“我是易地搬遷過來的,現在一家三口住在100多平方米的房子,還養了20頭牛,年收入10萬元左右,生活很有奔頭。”
呼斯樂提到的養殖小區,是2023年投資建成的,可實現500頭牛集中飼養。“養殖小區實現了人畜分離、牛羊出院,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也推動牛產業朝著高質量方向發展,最終體現在農牧民增收和壯大集體經濟上。”中央宣傳部派駐哈吐布其嘎查第一書記殷凡介紹,養殖小區共有4個牛棚32個牛圈,村集體牽頭組建的合作社實行統一管理、統一飼養、統一銷售,每個牛圈每年收取500元管理費。目前,養殖小區已有32戶農牧民入駐,養殖牛400多頭。
“肉牛產業提質增效方面,不同于華陽牛業的龍頭帶動,嘎查建立養殖小區的成功,也為其他嘎查提供了思路。”科右中旗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小樹屋雪嬌說。
篳路藍縷,玉汝于成。走訪中,不少群眾表示,“昔日坑洼水泥路變身平整柏油路,家家戶戶也用上了自來水,嘎查還實現了統一供熱,現在的生活私密空間條件跟城里人沒啥兩樣”。據了解,2023年,哈吐布其嘎查農牧民人均年收入達2.2萬元,曾經的深度貧困嘎查已蝶變成遠近聞名的“鄉村振興示范村”。
哈吐布其嘎查農牧民的幸福生活是內蒙古各民族和睦相處、共赴美好生活的縮影。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宣部先后選派4名干部到哈吐布其嘎查任駐村第一書記,帶領各族干部群眾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為切入點,幫助嘎查百姓駛入鄉村振興快車道。
全民齊固沙 攜手護青綠
驕陽似火的夏日,在科右中旗杜爾基鎮亞門毛杜嘎查沙地治理區,一棵棵樟子松整齊排列、迎風挺立,一株株錦雞兒冒著翠綠、倔強生長,原本光禿禿的山坡好似披上了一件綠衣。
“科右中旗位于科爾沁沙地最北端,肩負著阻止沙地邊緣區向外擴張的重任。經過區域細分,杜爾基鎮轄區內治沙總面積11328畝,其中亞門毛杜嘎查沙地治理區總面積6840畝,目前已種植錦雞兒5600畝、‘錦雞兒+沙樟’120畝、樟子松1120畝。通過持續、有效治理,沙區生態狀況呈現整體好轉態勢。”杜爾基鎮黨委書記閆峰介紹。
眺望眼前的青綠,回憶當初植綠治沙的不易,亞門毛杜嘎查農牧民陳金海很是感慨:“當時治沙面臨兩個難題,一是山高坡陡,普通運輸車輛無法通行,樹苗需要人背肩扛,坡度大的地方,只能借助無人機吊運。二是治理區地勢較高,很難通過就近打井獲取水源,只能分階段運水,確保樹苗成活。”
治沙過程再艱辛,也阻擋不了嘎查黨員干部群眾種樹植綠的決心。
“不治服風沙,嘎查群眾是過不好日子的。風沙最厲害的時候,窗戶都推不開。耕地表面全是黃沙,莊稼長不好,牲畜養殖條件也堪憂。”亞門毛杜嘎查黨支部書記張斯琴說,“聽說要治理風沙,嘎查群眾熱情高漲。在黨建引領下,黨員干部身先士卒,每天帶領200多名群眾植樹造綠。歷經40余天的鏖戰,終于完成共建美好家園的任務。”
防沙治沙帶來生態效益的同時,張斯琴還算了一筆經濟效益賬,錦雞兒不僅是優質的固沙樹種,其還因富含蛋白質和氨基酸,加工后可作為牲畜優質的飼草料。5年后,按每畝錦雞兒產量600公斤、市價每公斤2角錢計算,嘎查的集體經濟將增收60余萬元。
石榴花開紅艷艷,籽籽同心向未來。
“下一步,我們將堅決貫徹落實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以及個人空間對內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在興業富民、民生保障、生態治理等方面持續發力,一步一個腳印把國家的好政策落到實處,奮力書寫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篇章。”科右中旗委書記蔡寶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