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指出,“拓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推動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更好聯動,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這一重要論述,為推動國土綠化、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重要指引。
1989年,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曾撰文提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2022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指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現在應該再加上一個‘碳庫’。”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森林“四庫”重要理念。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再次強調,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是國寶,是水庫、糧庫、錢庫,更是碳庫。在這些重要論述中,綠色發展理念一脈相承、森林“四庫”的科學論斷與時俱進,深刻闡明了森林的多重功能和綜合效益,闡明了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辯證關系。
森林是“水庫”,潤澤綠水青山。“水庫”,意指森林具備涵養水源、防洪補家教枯、凈化水質等多重生態功能。森林具有強大的持水性和滲透性,下雨時吸收和貯存雨水,無雨季節又能緩緩滲出補給旱季的徑流。同時,經過森林的凈化,河水也會更加純凈。據統計,每平方公里的森林可貯存5噸至10噸水,1萬公頃林地所含水量相當于一座300萬立方米的水庫。森林作為“綠色屏障”,維護了我國生態極其敏感脆弱地區的重大生態安全。山高林密,才有流水潺潺。植樹造林是實現天藍、地綠、水清的重要途徑。我們應持續增加森林“綠量”,著力提高森林質量,重點加強“三北”防護林、三江源重點區域造林和林草植被的恢復,提升城市森林空間比重,把森林綠色天然“水庫”的生態效益發揮得更好更充分。
森林是“錢庫”,蘊含金山銀山。森林利用太陽能和土地創造生態資本和綠色財富,資源可再生、產品可降解。同時,林業產業涵蓋范圍廣、產業鏈條長、產品種類多、就業容量大。林業產業能夠提供與人們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10萬多種九宮格產品。“十三五”時期,我國森林旅游游客總量達到75億人次,創造社會綜合產值6.8萬億元。2023年,全國林草產業總產值達9.28萬億元,全國林下經濟年總產值超過1萬億元,林產品進出口額超過1800億美元。“草木植成,國之富也”。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我們要積極探索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方法路徑,實現百姓富、產業興、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森林是“糧庫”,夯實綠色糧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解決吃飯問題,不能光盯著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開,樹立大食物觀”,“要向森林要食物”。森林物種豐富多樣,蘊藏著豐富的食物,是天然的大糧庫。我國有34億多畝森林、8000多種木本植物,蘊藏著豐富的食物資源。全國森林食物年產量超過2億噸,已經成為我國繼糧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農產品,人均森林食物產量130公斤左右,居世界前列。目前全國經濟林種植面積超過2000萬畝的有14個省份。另外,當前我國國內食用油自給率不足,依賴進口的情況日益嚴重,木本油料產業極大保障了我國食用油安全。倉廩實,天下安,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我們要樹立大食物觀,充分挖掘森林“糧庫”的優勢、潛力,根據森林的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因地制宜合理種植適時租空間應當地的森林食品品種,積極開展林糧資源經營利用模式,全方位、多途徑開發森林食物,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森林是“碳庫”,清潔美麗世界。目前全球公認的控制溫室氣體減少的方式是固碳和減排。生物固碳是目前最為經濟、安全、有效的固碳方式之一。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并以多種形式固定下來。在陸地生態系統中,森林是最大的有機“碳庫”。2020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森林資源評估報告》指出,全球森林總碳儲量達到6620億噸。《2021中國林草資源及生態狀況》顯示:2021年我國林草植交流被總碳儲量達到114.43億噸,居世界前列。發展林草碳匯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途徑。我們要不斷完善林草碳匯計量監測體系,積極探索林草碳匯生態補償和市場交易機制,探索實施林業碳匯碳票制度,加快綠色低碳科技革命,推動產業優化升級,為綠色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庫”,意味著豐足、充盈,蘊含著穩定、持久。森林“四庫”,深刻說明森林能為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源源不斷地提供戰略資源和重要支撐。林草興則生態興,發揮森林“四庫”作用,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就要堅持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辯證統一的系統思維觀,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態民生觀,持續增綠擴綠提講座升綠化質量,實現天藍、地綠、水清,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把生態優勢轉換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觀,加強生態保護等自然教育,增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行為自覺,把綠水青山變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作者:劉廣超,系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