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三傳通讀進門之桓公八年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六月初一日辛未
耶穌2024年7月6日
[年齡]八年,春,正月,己卯,烝。
天王使家父來聘。
夏,蒲月,丁丑,烝。
秋,伐邾(婁)。
冬,十月,雨雪。包養ptt
祭公來,遂逆王后于紀。
魯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
春天,《年齡》記錄了兩件包養管道事。第一件事是“包養感情八年,春,正月,己卯,烝。”正月己卯日,魯國舉行了烝祭。
《公羊傳》解釋了一下:
烝者何?冬祭也。春曰祠,夏曰礿(yuè),秋曰嘗,冬曰烝。常事不書,此何故書?譏。何譏爾?譏亟也。亟則黷,黷則不敬。正人之祭也,敬而不黷。疏則怠,怠則忘。士不及茲四者,則冬不裘,夏不葛。
亟,是屢次的意思;黷,還是多的意思,窮兵黷武之黷即此意;裘是御冬之服,葛是避包養心得暑之衣包養甜心網。
這段解讀意思說,烝,就是冬天舉行的祭奠儀式。春天的祭奠儀式稱作祠,炎天的祭奠儀式稱作礿,秋天的祭奠儀式稱作嘗,冬天的祭奠儀式稱作烝。這種工作普通沒需要記錄,此處記錄是表現譏諷。譏諷什么呢包養甜心?譏諷次數太多了。祭奠太多了就有點泛濫,泛濫了就顯得對神靈不恭順。正人祭奠,恭順而不泛濫。假如次數太多了,就是對神靈的懶惰,懶惰了就會導致忘卻按時祭奠。假如士人一年四時的四次祭奠沒有按時做,就冬天不穿裘炎天不衣葛以表現懺悔——其實意思很簡單,即凡事都有度,即便祭奠也不破例包養甜心。
《榖梁傳》評論說:
烝,冬事也。春興之,志不時也。
烝,包養犯法嗎是冬天舉辦的儀式,現在放在春天舉行,之所以《年齡》記錄下來就是表白分歧時宜。
《公羊傳》和《榖梁傳》基礎態度分歧,都認為此事之所以記錄在冊是因為分歧禮節,不過《公羊傳》認為是次數太多,《榖梁傳》則認為是分歧時宜。其實仔細揣摩,兩者意思是一樣的,《公羊傳》認為次數太多,還是意味著把已經做過的工作又重復做,並且後面特地能解釋四時的祭奠分歧稱謂,顯然也是認為這次祭奠的儀式與“春”不婚配。
《年齡》春季記錄的第二件事,是“天王使家父來聘。”杜預注釋說“家父,皇帝年夜夫。家,氏。父,字。”說明這位使者是正式的年夜夫,比之前來的仍叔之子之類,成分更正式、高貴。
《公羊傳》和《榖梁傳》對這條記錄也沒關注。從魯桓公即位以來記錄看,王甜心寶貝包養網室三番五次派使者來魯國,但從未有魯國主動朝王的記錄,真是希奇。
《左傳》春季的記錄如下:
八年春,滅翼。
隨少師有寵。楚鬥伯比曰:“可矣。讎有釁,不成掉也。”
第一段仍然曲直沃代翼。這段記錄承接上一年的記錄,往年冬天曲長期包養沃一系殺失落了小子侯,這年春天攻破了翼——需求說明的是,但今年小宗并未能就此取代大批。
第二段,交接楚國再次準備興兵伐隨。釁,是機會的意思。當初代表隨國與楚國在瑕談判的少師,此時公包養留言板然如鬥伯比預料的一樣,深得隨侯寵幸。鬥伯比于是對楚武王建議說:“可以攻擊隨國了。敵人有牴觸了,機不成掉。”
《年齡》夏日獨一的記錄是“夏,蒲月,丁丑,烝。”跟春季的第一條記錄對照看,會覺得有點希奇:春天正月烝包養情婦祭,還勉強說得過往,炎天搞這個冬天的祭奠儀式是干嘛呢?
《公羊傳》自始自終的觀點:
何故書?譏亟也。
《榖梁傳》則稍微發揮了一下:
烝,冬事也。春夏興包養網站之,黷祀也,志不敬也。
都認為在不該烝祭的時節反復烝祭,分歧時宜,並且也是對神靈的不敬。
《左傳》夏、秋之季的記錄是楚國和隨國的戰爭:
夏,楚子合諸侯于沈鹿。黃、隨不會,使薳章讓黃。楚子伐隨,軍于漢、淮之間。
季梁請下之:“弗許而后包養一個月戰,所以怒我而怠寇也。”少師謂隨侯曰:“必速戰。否則,將掉楚師。”隨侯御之,看楚師。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無與王遇。且攻其右,右無良焉,必敗。偏敗,眾乃攜矣。”少師曰:“不當王,非敵也。”弗包養妹從。戰于速杞,隨師敗績。隨侯逸,鬥丹獲其戎車,與其戎右少師。秋包養平台,隨及楚平。楚子將不許,鬥伯比曰:“天往其疾矣,隨未可克也。”乃盟而還。
這次楚國和隨國的戰爭史稱速杞之戰。第一段講述戰爭的原由。沈鹿,杜預注釋說是“楚地”,楊伯峻師長教師注釋說在湖北省鐘祥市東六十里。黃,是嬴姓諸侯國,杜預注釋說“今弋陽縣。”年夜致在明天的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一帶。
第一段意思說,夏日,楚武王在沈鹿會和諸侯。黃國和隨國的國君沒有往參加,楚武王就派了薳章往譴責黃國,帶領軍隊往攻擊隨國,軍隊駐扎在漢水和淮水之間。
第二段講述戰爭的經過。季梁說的“所以怒我而怠寇也”,意思是隨國逞強但楚國人不會批準,這樣楚國人必定驕傲自豪而激憤了隨國,隨國人就可以借此機會鼓舞士氣而勝之;“眾乃攜矣”的攜,有“離,叛離”之意。季梁有興趣通過逞強激發將士的悲憤,從而化悲憤為氣力與楚國一戰。但少師反對,他說“不當王,非敵也”,認為不正面交鋒就是逞強,有辱顏面。速杞,在明天的湖北省廣水市,離沈鹿不遠。鬥丹,是楚國的將領,從姓氏看與鬥伯比應該是一族。鬥伯比說“天往其疾矣”,這里的疾,指的就是隨國那個酒囊飯袋的少師。最終雙方議和雖然是在春季,但因為與夏日戰爭關系緊密,所以我們統一放在這里說。
第二段意思說,季梁建議隨侯向楚國低頭認錯,他說:“(楚國)確定不接收(我們的服軟)而要跟我包養ptt們開戰,這樣的話必定會激起我們的士氣同時助長敵人的懶惰之心。”少師對隨侯說:“必定要速戰速決,否則楚國人就跑了。”隨侯就帥軍出戰,遠遠看見楚國軍隊,季梁說:“楚國人以左為尊,國君必定在左軍,不要跟楚王地點的軍隊發生正面沖突,我們攻擊他們的右軍,右軍相對實力衰一些,必定會敗。偏師敗了,軍隊就散了。”少師說:“不跟楚王正面交戰,就是表現我們敵不過楚國包養網推薦么。”于是隨侯沒有聽季梁的建議,跟楚國軍隊戰于速杞,結果被楚國打敗了,隨侯倉皇而逃,他的戎車都被楚國的鬥丹繳獲,并擒拿了負責包養網站隨侯戎車車右的少師。秋天,隨國和楚國達成合議,楚武王本不想答應,鬥伯比說:“老天已經替他們消滅了禍患,隨國還未到被我們楚國消滅的時候。”于是楚國和隨國訂立盟約之后班師回國了。
速杞之戰的經過和結果,再次證明了鬥伯比、季梁這些人的睿智,映襯出那位少師的笨拙自豪。楚武王與隨侯一對比,兩人也是高低立現。惋惜了季梁,碰到這樣的國君。
春季,《年齡》獨一的記錄是“秋,伐邾(婁)。”這件事三傳都沒有關注。假如之前魯國火焚咸丘一事就是跟邾(婁)的戰爭所致,則可以信任,大要率此次戰爭還是之前戰爭的繼續。
進進夏季,《年齡》記錄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冬,十月,雨雪。”《榖梁傳》沒關注此事,《公羊傳》也只是簡單解釋了一下:
何故書?記異也。何異爾?不時也。
類似記錄後面良多,不再贅述。十月下雪,似乎也說得過往,所以我看到這里的時候,認為應該只是雪太年夜了罷了。不過杜預認為,“今八月也,書時掉。”當時的十包養網ppt月相當于魏晉時期的八月——則還是在秋天——所以不應該下雪,記錄下來是表現氣候異常。
夏季,《年齡》記錄的第二件事是“祭公來,遂逆王后于紀。”祭公,是王室派來的年夜夫,至于跟魯隱公元年“十有仲春,祭伯來”的那位祭伯是不是統一個人就欠好說了。
《榖梁傳》對這件事的解讀如下:
其不言使焉何也?不正其以宗廟之年夜事,即謀于我,故弗與使也。遂,繼事之辭也。其曰“遂逆王后”,故略之也。或謂:皇帝無外,王命之,則成矣。
“其不言使焉何也?……故弗與使也”,言下之意《年齡》這條記錄本來應該是這樣的:
天王使祭公來聘,遂逆王后。
“宗廟之年夜事”的宗廟,代指王室。“不正其以宗廟之年夜事,即謀于我”,言下之意似乎祭公跟魯國有什么暗裡買賣?似乎這次魯國主婚并不是王室的意思而是祭公拿來跟魯國買賣的結果?“略之也”,即承接祭公來,省略了“逆王后”的主語也是祭公。“王命之,則成矣”,就是天王的號令發出后,意味著工作就有確定的結果了——具體到此件事,意思就是紀國的男子已經是王后了。
這段解讀意思說,《年齡》為何沒有稱祭公是使者?是因為認為祭公這件事做的不正確,女大生包養俱樂部他拿宗廟的年夜事跟我們魯國磋商,是以不稱他使者(以示貶斥此行徑)。《年齡》用“遂”字,是表現連接的詞。說他“遂逆王后”,是省略的說法。有人說,對于周皇帝而言,不存在內外之分,皇帝的號令發出往了,就表現這事已經成了。
《公羊傳》對此事解讀說:
祭公者何?皇帝之三公也。何故包養站長不稱使?婚禮不稱主人。遂者何?鬧事也。年夜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成使乎我也。其成使乎我何如?使我為媒,可,則因用是往逆矣。女在其國稱女,此其稱王后何?王者無外,包養網VIP其辭成矣。
“女在其國稱女,此其稱王后何?”這個疑問是解釋此前《公羊傳》提出的“女在其國稱女,在涂稱婦,進國稱夫人”這一理論為何不適用于此處。參考後面的伯姬、叔姬以及文姜等人的出嫁記錄就能懂得了。正常情況下,紀姜在未結婚之前《年齡》對她的稱呼應該是紀姜,但這里則直接稱其為“王后”,因為假如是諸侯女兒嫁到另一國,進境后才改變稱謂,而全國都是周王的,所以不存在進境一說。
這段解讀前半部門內容不再贅述。后面交接了祭公來魯國的緣故:是因為盼望魯國魯國做王室的伐柯人,(假如)可以的話,就接著派他往迎親了。正常情況下新娘在本國的時候應該稱“女”,為何《年齡》此處稱“王后”?因為對周王而言不存在內外之分,所以這樣說是對的。
需求留意的是,《公羊傳》和《榖梁傳》這里都沒有批評說新郎不往親自迎親不對——因為全國沒有比周王位置更愛崇的了,諸侯跟周王的年夜夫是平級的,年夜夫的位置足以代表周王來迎親了。
從《公羊傳》和《榖梁傳》的解讀里,也可以看出來一點,即周王室此時需求一個同姓的諸侯擔任王室與紀國這次甜心寶貝包養網結親的主婚人,可是對于魯國能否愿意接收王室的委包養網dcard派,并沒有確鑿的掌握,畢竟此前王室跟魯國之間的關系談不上融洽。祭公來的時候想必也是做了多套應對計劃的包養違法,《榖梁傳》所謂的“其以宗廟之年夜事,即謀于我”應該就是指這件事,即給魯國剖析接收王室委派的利害。而《公羊傳》之所以說“可,則因用是往逆矣”,也意味著假如魯國不答應,祭公就要往別的的諸侯國尋找伐柯人,談妥之后才幹繼續往紀國迎親。當時姬姓的諸侯國,比較年夜的還有鄭國、晉國、衛國、蔡國、曹國。鄭國跟包養女人王室早就翻臉。晉國此時恰是曲沃小宗跟翼的大批打的不成開交。衛國此時是衛宣公,這位國君的名聲不年夜好。蔡國和曹國,屬于小國,做伐柯人的話幾多有點下降了王室成分之嫌。看來看往,最合適的,還真是魯國。
再來看《左傳》冬天的記錄:
冬,王命虢仲立晉哀侯之弟緡于晉。
祭公來,遂逆王后于紀,禮也。
第一段仍然曲直沃代翼。虢仲,即此前出現過的虢公林父包養一個月價錢。周桓王號令他立了晉小子侯的弟弟緡——說明此時王室仍然是反對曲沃一系上位的。
按《史記·晉世家》記載,“晉小子之四年,曲沃武公誘召晉小子殺之。周桓王使虢仲伐曲沃武公,武公進于曲沃,乃立晉哀侯弟緡為晉侯。”晉小子四年是魯桓公七年,則魯桓公八年應該已經是晉侯緡元年。但依照《左傳》這里的記載,則晉侯緡立是魯桓公八年冬天,兩處的記錄差了一年。可是《左傳》與《史包養故事記》對于統一歷史事務年份的表述有差異也非此一處,所以不做過多討論。恰如許倬云師長教師在《西周史》的序文中說的,“討論古史不宜于斤斤較量年月包養網心得細節”,這當然是資料闕如的無奈,但也不掉為現有資料下的一種從權之短期包養計。
第二段是對“祭公來,遂逆王后于紀”的評論。認為這位祭公來魯國,隨后往紀國為周桓王迎娶王后,是合適禮制的。
為何《左傳》認為祭公來魯以及又往紀國逆王后這事是“禮也”,杜預解釋說:“皇帝娶于諸侯,使同姓諸侯為之主。祭公來,授命于魯,故曰禮。”依照禮制,皇帝娶諸侯之女為王后的,會請同姓的諸侯作為主婚人。祭公來魯國就是溝通這件事的,所以說是合適禮制的。
祭公此行,概況看就是周桓王娶了紀國的公主為妻,讓魯國做主婚人罷了。但仔細想想此前紀國碰到了什么事,就會覺得這件事不是這般簡單。紀國此前被齊國虎視眈眈,面臨極年夜的保存壓力,為此反復乞助魯國無果,甚至曾經想通過魯桓公求見王室得逞。這時候王室怎么會忽然與紀國結親?周桓王此時已經即位十六年,初婚的概率幾乎為零,這位公主嫁過往應該不是正牌王后,而是庶妻。是以我推測,大要率是紀國通過其他渠包養條件道,與王室搭上了線,把女兒嫁到王室,以此來換取王室對紀國的支撐,最終盼望王室能給齊國施壓,以保全紀國的山河社稷。
若真如我猜測的,紀國最終能否真能如愿確實欠好說。畢竟,周王室經繻葛之戰后,此時本身的威望已蕩然無存,能有多年夜精神來幫助紀國給齊國施壓、齊國又會給王室幾分顏面,這些,都是未知數,只能說紀國是病急亂投醫,逝世馬當作活馬醫了。
責任編輯:近復